首頁 > 證券要聞 > 正文

熱訊:當孩子說“不”時,你焦慮了嗎? | 科普時間

2025-07-17 20:55:28來源:健康中國


(資料圖)

  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積極傾聽與共情是強化親子關系的關鍵。當孩子表達情緒時,家長要避免說出“你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類帶有批判性的話語,而是試著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時,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類似經歷來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如“媽媽今天工作中也遇到了類似的困擾,當時我是這樣處理的……”這種共鳴能讓孩子更愿意敞開心扉。    設定合理的邊界與自主權需要家長把握好尺度,在大事上明確邊界,比如涉及安全、健康等問題時必須堅守原則,而在小事上給孩子選擇的空間,比如“今天出門你想穿紅衣服還是藍衣服”。若孩子不愿上學,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遲到后果”,比如讓孩子自己向老師解釋遲到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強迫催促,這樣既能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又能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  

在溝通中,家長還要注意避免常見的誤區。

1.過度保護孩子。比如替他們整理書包等,會削弱孩子的責任感,家長應允許孩子“試錯”,讓他們在忘帶作業等小失誤中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2.橫向比較。比如“別人家孩子考了100分”這樣的話語容易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應更加關注孩子的個體進步,比如“你這次比上次多努力了10分鐘,真棒”,讓孩子在鼓勵中找到前進的動力。

3.“詐尸式育兒”。有些家長長期缺位,偶爾插手就嚴厲批評孩子,這種做法容易讓孩子產生“父母只有生氣時才關注我”的錯覺。

允許自己偶爾犯錯

在育兒的道路上,家長首先要打破“完美父母”的幻想。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的“60分父母”概念告訴我們,不必追求事事正確,允許自己偶爾犯錯。要知道,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從不發火的機器人媽媽,而是一個會道歉的真實媽媽。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家長更要完成從“教育者”到“陪伴者”的角色轉型。許多家長都會面臨“權威性崩塌”的困惑,曾經無所不能的形象在孩子眼中逐漸變成“老古董”。不過研究表明,與父母保持“平等對話”的青少年,成年后的職業發展更具韌性。

當我們談論親子教育時,本質上是在探討一個永恒的命題:如何幫助另一個生命在復雜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系。從嬰兒期的安全感建立,到青春期的自我探索,每個階段的挑戰都藏著成長的禮物。愿每個家長都能在漫長的養育之旅中,讀懂孩子的心靈密碼,也遇見更從容的自己。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心理中心主任 黃薛冰

策劃:鄭穎璠 張燦燦
編輯:穆薪宇

關鍵詞: 太平洋財富網 證券要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