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河系低頻背景信號能“聽”到 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天體物理學雜志快報》上
人類已經探測到的引力波就好比時空海洋中的海嘯,但現在科學家們發現,更為柔和的漣漪應該遍及或者說貫穿了全宇宙。據物理學家組織網、每日
2021-01-22 15:10:50 -
增強巨噬細胞代謝能緩解認知衰退 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
逆轉認知老化真的可能嗎?據英國《自然》雜志20日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研究指出,一種能減輕炎癥、增強巨噬細胞這種免疫細胞代謝的藥物可以逆
2021-01-21 16:03:02 -
天通一號03星發射 發展衛星移動通信是我國必然要求
2021年1月20日0時2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通一號03星發射升空。在為中國航天發射帶來2021年開門紅的同
2021-01-21 16:00:59 -
啃下“硬骨頭”取得階段性勝利!福廈高鐵全線重點工程霞美村隧道貫通
1月20日,記者從中鐵上海工程局獲悉,由該局承建的福廈高鐵霞美村隧道最后2米圍巖爆破成功,標志著福廈高鐵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的重點工
2021-01-21 15:56:51 -
全球城市地區到2100年可能升溫4℃以上 發表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
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近日發表一項氣候科學研究,科學家利用統計學模型預測了21世紀復雜的城市氣候。結果顯示,在高排放的氣候變化情
2021-01-21 15:53:17 -
全國鐵路實行新列車運行圖 鐵路客貨運輸能力進一步提升
記者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獲悉:1月20日零時起,全國鐵路實施新的列車運行圖,增開旅客列車325列,主要貨運通道增開貨物列車114列。
2021-01-21 15:52:05 -
“懷柔一號”衛星團隊發布首個天體爆發事件探測結果 預計后續將有豐富的科學產出
北京時間2021年1月20日凌晨,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懷柔一號極目望遠鏡,簡稱GECAM)衛星團隊首次在國際伽馬暴協調網絡(Gamma-r
2021-01-21 15:46:35 -
順北油氣田實現產能百萬噸 資源基礎逐步夯實
記者1月19日從中石化西北油田獲悉,1月13日,經中國石化油田事業部審定,西北油田分公司順北油氣田2020年產油97 7萬噸、產氣3 49億方,同比
2021-01-20 15:34:32 -
澳利用人類脂肪開發出“變色龍”干細胞 近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據近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澳大利亞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干細胞,這種由人類脂肪細胞制成的誘導專能干細胞
2021-01-20 15:33:27 -
迄今最早類星體距地球一百三十億光年 質量約為16億倍太陽質量
據美國《科學新聞》網站1月18日報道,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家主導的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了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類星體J0313-1806,其
2021-01-20 15:30:47 -
“深海一號”能源站交付啟航 超大型深水裝備工程總包能力顯著提升
中國海油1月14日宣布,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在山東煙臺交付啟航。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這一最新海洋
2021-01-20 15:27:41 -
“簡單統一標準”撐起中國鐵路動力源 施工裝備有了核心競爭力
從熱帶臺風、高原、高寒、大風地區通高鐵,到復興號以時速350公里雙弓商業運行,再到世界首條時速350公里的智能京張高鐵,中國鐵路牽引供電
2021-01-20 15:26:26 -
實驗呈現半水合氨相變路徑 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記者1月14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金剛石對頂砧加壓裝置研究了高壓下半水合氨的物性,首次
2021-01-19 15:19:49 -
光纖與星地鏈路接力,通信距離提升超14萬倍
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教授潘建偉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志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
2021-01-19 15:16:14 -
通過“宇宙計時器”尋找低頻引力波 找到脈沖星信號時間差
1月11日,據國外媒體報道,北美納赫茲引力波天文臺(NANOGrav)宣稱,其發現了一個可能來源于低頻引力波的信號特征,如果被證實,這將是引力
2021-01-19 15:08:54 -
地球自轉變快 會不會引發負閏秒
今年年初,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時間頻率組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表示,從2020年的年中以來,地球的自轉速率呈加快的
2021-01-19 15:06:21 -
用人工智能種番茄 小番茄為何“如此多嬌”
天氣熱了自動開窗通風,土壤干了滴灌系統主動澆水,莖葉粗細、果子大小都有傳感器實時傳遞信息,除了人工剪枝摘果,其他工序都由人工智能系
2021-01-19 15:04:22 -
智能機器人在沈陽核酸檢測中開展試驗性應用 能有效保證核酸采樣的準確性
近日,在沈陽市面向市民的第三輪核酸檢測過程中,靈采咽拭子采樣機器人(以下簡稱靈采機器人)進行了試驗性應用。1月13日上午,記者在沈陽市
2021-01-19 15:03:03 -
基因編輯產品有了“人臉識別” 傳統方法難以應對基因編輯“井噴”
基因組編輯技術為動植物遺傳改良提供了革命性遺傳操作工具。但在基因組編輯過程中,通常需要將外源載體導入生物體細胞內,在基因組編輯完成
2021-01-19 15:02:23 -
器官芯片微系統“看清”新冠病毒致病機制 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先進科學》
記者1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鄭永唐團隊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秦建華團隊合作,利用器官芯片技術建立了一種體外肺器官微
2021-01-18 15:27:52 -
全球首條高溫氣冷堆核燃料元件生產線產品啟運 具備持續向核電站提供穩定供貨的能力
記者17日從內蒙古科技廳獲悉,4輛滿載球形核燃料元件的集裝箱運輸車從內蒙古正式啟運,元件被發往世界首座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山東榮成
2021-01-18 15:24:08 -
電阻為零的超導微處理器問世 在計算過程中不會從系統中獲得或損失能量
根據最近的一項估計,目前數據中心的耗能已高達全球電力的2%,這一數字在10年內有望攀升到8%。為逆轉這種趨勢,科學家們正考慮以全新的方式
2021-01-18 15:17:17 -
NASA響應“國家太空核動力與推進戰略” 進一步將宇航員送往更深遠的火星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近日消息稱,美國已發布一項新的太空政策指令,意在推動NASA創造下一個人類的一大步——在月球表面提供持續
2021-01-18 15:15:03 -
北極出現大量聚酯纖維 相關研究成果發布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13日發表的一項環境學最新研究中,加拿大科學家團隊經分析發現:北極近表層海水約92%的微塑料污染都來自合成纖維。
2021-01-18 15:12:54 -
這群90后讓古瓷破“片”重圓 最大程度恢復其歷史原貌
在江西省景德鎮御窯博物院修復室,劉鎣正在燈光下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清理瓷器碎片斷面,不時用修復刷清掃雜質。瓷器碎片清洗必須非常細心,要
2021-01-18 15: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