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正文

銀行2022:凈利潤增速有望保持6%左右 投資機會大于風險

2022-01-07 11:22:46來源:國際金融報

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疫情,2022年銀行業將會迎來怎樣的發展?市場對于銀行業充滿信心,預計銀行盈利能力將持續向好,凈息差壓力最大的階段已經過去。

多家機構預測,2022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有望保持在6%左右,非息收入占比將會進一步提高。同時,對于投資者而言,1月份的銀行股應當把握機會。

凈利潤增速穩健增長

隨著新冠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2022年銀行業凈利潤增速加快,凈息差企穩回升。

中金公司預計,2022年和2023年覆蓋銀行凈利潤增速或為7.2%和7.7%,主要由于資產投放穩中有升、凈息差企穩、信用成本穩中略降、手續費收入繼續回升。總體來看,凈利潤增速在經歷疫情沖擊的波動后將重回穩健增長的軌道,且增速高于2020-2021年兩年復合增速。

中國銀行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經濟金融展望報告》預計,2022年我國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接近6%,2021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將在10%左右。2021年年末,商業銀行面臨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到期的壓力,但由于風險防控手段相對成熟,不良處置方式相對豐富,預計并不會對資產質量產生較大影響,2022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將保持在1.75%左右。

2021年以來,商業銀行凈息差水平相對平穩,市場預計凈息差壓力最大的階段已過,2022年或將小幅收窄。“在利息收入方面,預計銀行業凈息差將企穩回升。”中銀研究所所長陳衛東認為,隨著疫情逐步好轉,商業銀行讓利實體經濟更加注重質量,貸款業務恢復到疫情之前的常態經營模式,加之存款利率報價機制調整充分發揮作用,商業銀行利息收入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

光大銀行宏觀分析師周茂華告訴記者,整體看,國內銀行業經受住疫情考驗,經濟“至暗時刻”已過期,國內經濟穩步恢復,銀行經營狀況持續改善,國內持續防范化解風險,撥備維持高位,銀行業整體風險可控。

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不少方面需要銀行業警惕。周茂華指出,海外防疫與經濟復蘇存在不確定性,國內經濟復蘇不平衡,部分行業企業面臨原材料投入成本過高、供應鏈中斷等問題挑戰,國內銀行需要對潛在不良風險保持警惕,繼續加大風險防范與處置力度。

同時他表示:“去年不少銀行領了罰單,這反映出國內部分銀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內部治理,提升經營與風控能力,增加優質服務產品供給,提升市場競爭力。”

開發貸有望結束負增長

在信貸投放方面,綠色、普惠、基建和高新技術制造業仍將成為重點。光大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2022年銀行信貸投放結構將是穩地產、強基建、促制造、扶綠色、擴小微。

“優化銀行資產負債結構,根據國內宏觀經濟形勢與經濟發展戰略,加大小微民營企業、制造業等重點新興領域支持力度。同時,拓寬融資渠道等。”周茂華指出。

其中,房貸產和基建領域是銀行擴大信貸投放的重要抓手。“房地產貸款適度邊際‘松綁’,優先重點支持住房按揭貸款,開發貸增速轉正。預計2022年銀行對房地產領域信貸投放力度會邊際 加大,開發貸有望結束2021年二季度以來的負增長態勢,按揭貸款將出現恢復性增長。”

在政策推動下,銀行將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發展、制造業等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光大證券預計,2022年制造業貸款增速仍將維持雙位數水平,但結構分化依然延續。其中,高科技制造業領域信貸投放明顯快于傳統行業。普惠小微貸款實現“量增、價降”,同時綠色貸款有望進一步增量。初步判斷,2021-2022年碳減排支持工具或共釋放資金5000億-9000億元。

財富管理轉型提速

隨著居民財富不斷增厚和財富管理意識不斷提升,疊加“房住不炒”背景下,居民資產從不動產向金融資產轉移趨勢增強,根據麥肯錫的測算,未來5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年復合增長率仍將維持在10%左右,預計2025年有望突破330萬億元。

因此,2022年財富管理將是銀行爭相布局的激烈賽道,理財業務收入貢獻將繼續提升,非息收入占比進一步擴大。回顧2021年,理財子公司的隊伍日益壯大,隨著大型銀行陸續布局完成,中小銀行也開始抓緊發力,西安銀行、烏魯木齊銀行先后發布擬成立理財子公司的公告,年末貴陽銀行也發布關于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公告。

至此,有29家銀行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包括25家銀行理財公司和4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其中22家已獲批開業。其中,國有六大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除浙商銀行外,剩下銀行理財子公司均已開業或正在籌建。

“2021年國內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收官,理財子公司運行基本平穩。從趨勢看,居民收入穩步增加,財富不斷積累,投資理財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發展特征,擁有客戶、信息等優勢的銀行在資管方面的角逐將趨于激烈。”周茂華指出。

中國銀行研究院日前發布的報告認為,隨著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收官,存量產品轉型壓力釋放完成,2022年理財業務收入貢獻將繼續提升。此外,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投資者越來越多地通過購買基金、理財等投資產品參與其中,國內市場基金規模不斷擴大。商業銀行作為基金代銷的重要渠道,未來在代理業務方面收入的提升也將助推盈利水平提高。整體來看,2022年非息收入規模將維持增長,非息收入占比進一步擴大。

周茂華表示,2021年初見端倪,部分銀行的零售業發展較快,對銀行經營業績貢獻率有所提升;預計2022年銀行將更注重零售業務發展,銀行將重視內部潛力挖掘,提升服務質量,優化客戶服務體驗,增強客戶粘性;科技對金融服務的影響大而深遠,銀行更加重視數字技術應用與金融科技發展,助力零售業轉型發展;各銀行也將積極尋求財富管理業務的差異化發展路徑,提升市場競爭力等。

銀行股否極泰來?

在經歷了銀行股起起伏伏,整體表現不盡如人意的2021年后,展望2022年,多家機構認為,商業銀行基本面保持良好,銀行股投資機會大于風險。

中金公司表示,看好2022年銀行股表現。2018年以來行業估值壓縮有望得到修復,優質銀行經歷“窮則思變”后,財富管理和科技賦能潛力釋放,迎來“否極泰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穩增長政策發力見效,部分問題資產以重組方式化解,行業指標保持穩定,其中,頭部機構保持報表健康狀態,其他加速確認、去化問題資產。二是疫情沖擊后盈利重回穩健增長軌道,凈息差企穩和高增手續費收入帶動PPOP(撥備前利潤)增速走高,優質銀行凈利潤潛力釋放。三是估值繼續調整的空間和幅度有限,估值和倉位所反映的過于悲觀的市場預期有望得到修正。

對于投資者而言,隨著房地產市場悲觀情緒得到修復,前期受房地產市場沖擊較為明顯的上市銀行經過前期調整,股價底部態勢較為明顯,未來有望獲得超額收益。

光大證券認為,1月份銀行股相對收益或更優,從近五年銀行板塊表現看,1月份銀行板塊漲幅排名均位于各行業板塊前五,分別跑贏滬深300指數2.1、6.4、1.9、2.8個百分點(pct),相對收益表現更好。

關鍵詞: 凈利潤 投資機會 風險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