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解讀】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十組數據解碼2021年中國經濟“答卷”
新華財經北京1月18日電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俗語有言:“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如何?
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2021年中國經濟“答卷”,GDP突破110萬億元,同比增長8.1%,經濟增長國際領先。
為進一步深入觀察中國經濟發展底蘊,包括上述GDP系列數據在內,記者從這份“答卷”中梳理出十組關鍵數據,由此探尋中國經濟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的密碼,預判未來發展趨勢。
GDP:總量突破110萬億元,同比增長8.1%,經濟增長國際領先
把握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經濟增長率是首要觀察指標。
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14.4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
“2021年,我國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突破了1.2萬美元。”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當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說,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十四五”實現了良好開局。
“2021年GDP同比增長8.1%,完成了6%以上的全年預期增長目標;GDP兩年平均增速也逐漸向疫情前的水平回歸。”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
分季度來看,2021年四個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別為18.3%、7.9%、4.9%、4.0%;環比(季調)分別增長0.3%、1.3%、0.7%和1.6%。
“2021年季度GDP同比增速走勢體現了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增加,但當年四季度GDP環比增速全年最高,或說明一系列穩增長政策靠前發力,產生了一定成效。”溫彬說。
糧食生產:13657億斤!總產量創新高,“飯碗”端牢
“農業是是百業之基,糧食是立足之本。”寧吉喆說。
2021年,我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2020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目前國家糧食庫存充裕,小麥和稻谷兩大口糧品種占總庫存的比例超過了70%,小麥庫存可以滿足1年半的消費需求。企業商品庫存增加也比較多,小麥和稻谷商品庫存同比增長50%以上。”寧吉喆表示。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各地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支持復墾撂荒地,開發冬閑田,強化政策資金投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實現連續兩年增長,總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對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春頂說。
就業: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好于預期目標
“我們經濟工作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民生之本是就業。”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說。
2021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比上年增加83萬人,超額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的預期目標;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1%,低于5.5%左右的預期目標,就業總體穩定。
寧吉喆介紹,2021年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奠定了就業的基礎;同時,一系列援企穩崗幫扶政策,對于高校畢業生、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都產生了積極作用,2021年農民工總量達29251萬人,已經超出了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就業增加,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達到2億人左右;此外,盡管有些行業就業人數有所減少,但是也有一些行業(如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居民服務業、商業服務業等)就業人員增加,支持了總體就業穩定。
物價:CPI同比上漲0.9%,處于溫和區間,PPI增速高位回落
2021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9%,低于3%左右的預期目標;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8.1%,其中,2021年12月份,PPI同比上漲10.3%,漲幅比2021年11月回落2.6個百分點,環比下降1.2%。
CPI同比漲幅總體保持在3%以下的溫和區間,同時PPI漲幅高位回落,也為下一步貨幣政策出力預留了空間。
姚景源表示,當前全球多國處在較嚴重的通貨膨脹當中,有國家通脹率甚至達到40年來最高點,相比之下,我國物價水平總體保持溫和平穩。
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20年名義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2021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5,比2020年縮小0.06;中部、西部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2%、9.4%,分別快于全國0.1、0.3個百分點。
“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居民就業增收受到制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分配差距雖然有所縮小,但總體差距還是存在的。”寧吉喆說,下一階段,要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和促進增收措施,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外貿外資:貨物進出口首破6萬億美元,利用外資超1.1萬億元
2021年也是開放帶動發展實現新突破的一年,這一年我國外貿外資快速增長,貨物貿易量增質升。
“2021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按美元計價增長30%,增速也創2011年以來新高;實際利用外資規模超過1.1萬億元;與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達到11.6萬億元;中歐班列開行1.5萬列,增長22%;全年貨物進出口順差比2020年擴大20.4%,達到進出口量穩質升的要求;年末,外匯儲備余額連續8個月保持在3.2萬億美元以上。”寧吉喆說。
從后期來看,2022年初《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標志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落地。“這必將會促進對外貿易、相互投資、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發展。”寧吉喆表示。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等認為,2022年我國出口保持增長仍有多重支撐,包括全球疫情反復,我國醫療物資出口有望進一步增長;海外居民的資產負債狀況較好,強勁的需求增長具有延續性;東盟經濟的恢復有利于我國中間產品的出口等。
記者在廣東、江蘇、山東等地走訪的多數外貿企業反映在手訂單充足,不少企業訂單甚至已經排到2022年8月,企業預期相對樂觀。
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44萬億元,邁上新臺階
2021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0823億元,比2020年增長12.5%;兩年平均增長3.9%。
“雖然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還比較低,但是消費總量超過44萬億元,這是一個新臺階。”寧吉喆表示,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超大規模市場空間廣闊,這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構建國內強大市場的立足之本。2021年,全年內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79.1%,最終消費貢獻率是65.4%,這凸顯了國內市場的作用。
從單月數據看,2021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增幅比2021年11月回落2.2個百分點。
“1.7%的增速為有數據以來,除疫情暴發和加快傳播時期之外的低點。”溫彬說,消費增速的進一步回落,體現了國內有效需求偏弱,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后期仍要著力增強擴大內需政策的綜合效果,盡快解決需求收縮的制約。
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4萬億元,規模擴大結構優化
投資是需求側“三駕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44547億元,同比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3.9%。其中,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3.5%,兩年平均增長4.8%,比全部投資高0.9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7.1%,兩年平均增長13.8%,比全部投資快9.9個百分點;社會領域投資增速比全部投資高5.8個百分點。
“2021年,我國投資保持了恢復態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對優化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補短板強弱項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寧吉喆認為。
展望后期,他依然看好投資增長前景。
“盡管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全球疫情影響仍在持續,對投資增長形成一定制約。但從我國發展階段看,擴大有效投資有潛力、有空間,也有動力。”他說,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還不到美國的1/5、日本的1/3,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到30%。同時,我國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政策正在發力。
工業生產: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蓄力2022年“開門紅”
2021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高于GDP增速1.5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8%,高于全部工業增長0.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2.9%,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長3.3個百分點。
“我國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產業體系完備,配套也較為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較強,能夠很快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促進供給增加。”寧吉喆說。
從單月數據看,2021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兩年平均增長5.8%,較2021年11月加快0.4個百分點。
“2021年12月的工業生產增速,超出我們及市場預期,主因在于制約工業生產的負面因素改善較為全面。工業生產已企穩,穩增長跡象已現,為應對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沖擊’壓力創造有利條件,生產能力釋放將為2022年一季度經濟‘開門紅’打下良好基礎。”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說。
“202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大概率高于2021年。”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認為,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雙碳”相關工作對工業增加值增速的限制大概率減輕。此外,在國家保供穩價政策持續作用下,煤炭及其他原材料價格有望繼續回落,中下游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或得到提振,有利于工業增加值增長提速。
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5億戶,多種所有制“比翼齊飛”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
2021年,我國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將達1萬億元。
截至2021年末,我國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5億戶。其中,企業400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突破1億戶;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私營企業、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分別比2020年增長8.0%、9.8%、10.2%、8.9%,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增長。
以上海為例,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突破318萬戶。其中,企業267.2萬戶,同比增長10.8%。相當于每千人擁有企業數107.4戶,位居全國第一;日均新設企業多達2174戶。
“2021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增加較多,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可以說是‘比翼齊飛’。”寧吉喆說。(記者安娜、韓婕、丁雅雯、楊有宗、董道勇)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2023新征程,郎酒招賢納士共謀發展2023-01-18
- 世界動態:商務部:2022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2023-01-18
- 天天訊息:又創紀錄!北向資金本月凈買入升2023-01-18
- 關注:同濟大學教授黃運成:2022年科創板新2023-01-18
- 【天天時快訊】今天將有大動作?市場步步緊2023-01-18
- 新奧集團:數智化引擎打造更安全城市燃氣2023-01-18
- 視燈指數 2022 年度視頻號發展白皮書發布2023-01-18
- 有保障的個人小額借貸,認準微眾銀行的小額2023-01-18
- 【天天聚看點】周大生接待38位機構投資者調2023-01-18
- 當前簡訊:建發股份入股、阿里巴巴換股,A股2023-01-18
- 順網科技: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57.28萬元,2023-01-18
- 環球消息!63億“抄底”紅星美凱龍,建發股2023-01-18
- 博時基金:把握“六新”投資方向 布局資產2023-01-18
- 國家能源局:2022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6%2023-01-18
- 養元飲品:與“兔”共舞再推力作 攜手G6662023-01-18
- 佰維存儲: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行業前景2023-01-18
- 天天速訊:君實生物:將于近期與監管部門溝2023-01-18
- 深耕麻辣燙賽道,楊國福堅持品質創新,推動2023-01-18
- 海南發展: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38.09萬元,2023-01-18
- 數碼視訊: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2500.00元,2023-01-18
- 福瑞股份: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69.84萬元,2023-01-18
- HALO HAPPY 兔 YOU|2023積分大派兌 這2023-01-18
- 易事特重組方案被深交所關注 要求說明交易2023-01-18
- 每日熱點:強勢反彈近三個月 中概股“春天2023-01-18
- 【全球時快訊】節前黃金消費暖意濃 多家上2023-01-18
- 世界今熱點:A股資本舉牌鏡像:出手頻次降2023-01-18
- 年關將至“囤金潮”來襲 黃金珠寶股表現強2023-01-18
- 環球要聞:東土科技:1月17日獲融資買入4272023-01-18
- 【世界熱聞】太陽能:1月17日融券賣出金額12023-01-18
- 深圳機場去年旅客吞吐量下降超四成 免稅店2023-01-18
精彩推薦
- 世界動態:商務部:2022年全國實際使用外...
- 【天天時快訊】今天將有大動作?市場步...
- 當前簡訊:建發股份入股、阿里巴巴換股,A...
- 環球消息!63億“抄底”紅星美凱龍,建發...
- 國家能源局:2022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3.6%
- 環球短訊!甘李藥業(603087)1月17日主...
- 我國建筑市場發展將轉向“寬進、嚴管、...
- 今日要聞!好口碑、硬實力,“華僑城團圓...
- 人口開始負增長,房價終于要被按住了?丨...
- 天天微速訊:碧桂園6.25億美元優先票據...
- 深圳擬不再安排建設安居型商品房
- 世界最資訊丨人口步入負增長時代 統計...
- 全球快訊:華僑城A:2022年度合同銷售額552.7億元
- 天天要聞:王健林將萬達酒店65.04%股權...
- 天天快看:統計局局長康義:房地產市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