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正文

天天新動態: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完善碳排放管理機制 加快商用車低碳轉型升級

2023-03-04 13:40:33來源:上海證券報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 李書福?

新華財經上海3月4日電(記者俞立嚴)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對記者介紹,今年全國兩會他將提交《關于完善碳排放管理機制,促進企業自覺踐行“雙碳”責任的提案》和《關于加快制定、實施商用車碳積分管理辦法的提案》。李書福建議,完善碳市場管理運行機制、激活碳市場交易,擴大全國碳市場參與企業的覆蓋范圍,全面普及碳標簽及碳普惠制度。同時,加快商用車的低碳轉型升級,制定、實施商用車碳積分管理辦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提升企業碳管理意識及能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碳排放管理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但目前我國企業的碳管理仍處于萌芽期,大部分企業并未意識到碳管理的重要性。”李書福表示,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碳市場”)的建設對推動企業的碳管理有一定促進作用,但覆蓋面較窄,對未參與碳市場的企業缺乏有效引導,對企業碳排放管理缺乏統一的標準和指南。

李書福介紹,碳市場是通過市場機制促進企業減排的有效方式,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我國于2021年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目前我國年度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但是,和歐盟碳市場相比,我國碳市場流動性不足,價格遠低于歐盟,很難發揮市場對碳減排的促進作用,也難以引起企業對碳減排的足夠重視和長遠規劃。同時,目前碳市場機制主要針對高排放企業,對低排放企業尚缺乏相應的減排促進機制,企業缺乏減排動力和積極性。

在李書福看來,要加快我國碳減排進程,讓減碳成為企業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對此,李書福提出三方面建議:

首先,完善碳市場管理運行機制,激活碳市場交易,充分發揮市場對碳減排的促進作用。優化碳市場配額發放及履約機制,創新以配額為基礎的碳金融產品,突出配額的資產屬性,提高企業減排積極性;多元化碳交易產品種類,盡快重啟自愿減排(CCER)項目申報,擴大CCER項目類型,適時引入碳期貨、碳遠期等交易產品;擴大碳市場的參與者,激活碳市場流動性,提高碳市場交易量和交易價格。

其次,擴大全國碳市場參與企業的覆蓋范圍。完善相關政策,有序、分批將重點碳排放行業全部納入全國碳市場,爭取在“十四五”期間納入數據基礎較好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行業,“十五五”期間納入所有重點排放行業,同時穩步推進非重點碳排放行業納入碳市場的工作。

最后,全面普及碳標簽及碳普惠制度,推動全社會自覺踐行“雙碳”責任。建立全國統一的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及碳標簽認證制度,鼓勵商家及個人采購帶有碳標簽的產品;全面普及碳普惠制度,鼓勵基于碳減排生活方式的創新創業,同時引導低碳消費,形成全民降碳的良好社會氛圍。

制定和實施商用車碳積分管理辦法

為了加快商用車的低碳轉型升級,李書福建議借鑒乘用車積分機制,同時考慮多能源并駕齊驅的現狀,以全生命周期減碳為目的,加快制定、實施商用車碳積分管理辦法。注意規則的通用性與不同場景、不同碳排放當量車型的針對性,建議重點關注成熟度較高且應用場景固定、未來潛力較大的輕型商用車產品,針對這些產品制定相應的積分統計規則、管理流程、數據收集體系。

李書福建議,未來“碳積分”的實施應做好政策的細化與銜接。在固定場景先行實施,例如城市公交、物流、港口等公共領域,因“地”制宜推動商用車碳積分發展。

除了商用車,李書福還表示,在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群體年輕化、消費需求品質化、用車生活休閑化等趨勢的推動下,乘用化皮卡已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并且已經滿足乘用化的生產標準、使用標準,但現行政策法規與需求不匹配,導致皮卡市場未被激活,消費潛力有待提升,亟待出臺相應解決辦法。對此,李書福建議,及時修訂皮卡的監管政策,放寬消費者使用條件,如年檢政策、報廢政策對標乘用車,新能源皮卡優先解禁路權等;對皮卡類別重新進行劃分,劃入乘用車范疇;將新能源皮卡納入“雙積分”范疇,并軌管理,積極鼓勵企業升級轉型。

編輯:馬萌偉

關鍵詞: 全國政協 管理機制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