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種子啟發的飛行微裝置問世 相關研究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

2021-09-24 16:36:55來源:科技日報

英國《自然》雜志日發表一項工程學突破,包括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在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飛行裝置,其受到風力傳播的植物種子啟發,未來可應用于環境監測或通信。這種飛行裝置可以攜帶有源電子載荷,從而可在一定范圍建立無電池無線設備。

植物種子有各種形狀和大小,其中一些可利用風力傳播,散播遺傳物質擴大種群繁殖。這些種子形狀可分為四類:降落傘形,如蒲公英;滑翔機形,如翅葫蘆;直升機形,如梣葉槭和大葉楓;撲翼或飛旋形,如毛泡桐或臭椿。

受風力傳播種子的啟發,包括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約翰·羅杰斯在內的科學家們,此次設計了一系列飛行器,大小從微型(小于1毫米)到大型(大于1毫米)。他們使用模擬和風洞實驗,研究了改變設計參數(如飛行器直徑、結構和翼型)的空氣動力學影響。在直升機型和飛旋形種子中,旋轉行為加強了這些裝置的穩定和飛行行為。這些設計可以集成簡單電子器件,其中一例包含有一個檢測空氣顆粒物的電路。

研究團隊表示,這類在空氣中具有良好滯空的、以風為動力的被動驅動微飛行器,可以成功地在飛行器上集成電子電路功能模塊,從而實現空氣污染物監測等功能。該類微飛行器在空氣中還具有非常緩慢的下落速度——約0.28m/s,只有雪花均下落速度的1/8左右,而且微飛行器的旋轉下落模式為其提供了較好的飛行穩定。除此之外,它還可以像植物種子一樣廣泛播撒,有望成為物聯網的節點,構建具有空間深度與時間廣度的低成本實時監測系統,助力未來疫情監測與病毒防控。

同時發表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E·法里爾·赫爾博靈寫道:“這些裝置可以構成動態傳感器網絡,用于環境監測、無線通信節點,或基于互聯網連接設備網絡即物聯網的各種技術”。赫爾博靈補充說,需要做進一步工作,以理解飛行器在風中會有怎樣的行為,以及其他設計(降落傘形和滑翔機形飛行器)表現如何,但她認為目前的成果為增進飛行器能力鋪了道路。

(記者張夢然)

責任編輯:孫知兵

相關熱詞: 飛行微裝置 種子 自然 雜志 環境監測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