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科技 > 正文

一億年前的“螢火蟲”現身緬甸琥珀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生物科學》

2021-01-22 15:13:19來源:《中國科學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聯合中山大學、捷克帕拉茨基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開展合作,從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個叩甲總科(螢火蟲及其近親)的新科——白堊光螢科。這一新類群的發現對于研究叩甲總科中生物發光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1月20日在線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生物科學》。

在陸生動物中,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物種大多屬于鞘翅目昆蟲,而其中又以叩甲總科的物種最多。大部分發光的叩甲總科的物種都屬于“螢類”,包括螢科、光螢科、雌光螢科,以及捷克一個團隊在2020年新建立的華光叩甲科。其中,螢科、光螢科與雌光螢科的身體均較為柔軟,使得這一類群的物種很難保存為化石。論文通訊作者、南古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告訴《中國科學報》,除螢科于白堊紀緬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層中有化石記錄外,其他類群此前尚沒有化石被正式報道。

蔡晨陽帶領科研人員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約1億年前)中發現了一枚保存較完好的阿扎白堊光螢雄性標本。該白堊光螢雄性標本的觸角具12節,呈雙櫛狀,與現生的光螢科相似。然而,白堊光螢的前胸腹板較發達,鞘翅完全覆蓋腹部,腹部可見腹板6節,與光螢科及近緣的雌光螢科不同。根據其形態特征,研究人員推測白堊光螢可能屬于光螢科+雌光螢科進化枝的基干類群。

科研人員發現,白堊光螢的第1~3節可見腹板上具有一個淺色明亮區域,這可解釋為它的發光器官,其位置與雌光螢科中的一些物種十分相似。這表明發光的螢類進化枝至少在白堊紀中期就已經發生了多樣化。

蔡晨陽表示,華光叩甲科昆蟲的身體完全硬化,而螢類進化枝中的其余類群身體都發生了強烈的軟化。白堊光螢的身體介于二者之間,處于中間過渡狀態,填補了這一演化上的缺環。(沈春蕾)

責任編輯:孫知兵

關鍵詞:緬甸 琥珀 螢火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