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正文

“公奔私”浪潮再起 多位知名基金經理轉投私募

2022-02-28 09:17:05來源:中國基金報

2022年以來,公募基金經理“奔私”浪潮再起,包括董承非、崔瑩、肖肖、葛晨在內的多位知名基金經理離職后將轉投私募行業,引發市場關注。而在2021年,盧安平、畢國強、沙骎、謝軍等知名投資人士已“奔私”。

業內人士認為,私募基金行業發展質量提高、去年結構性牛市行情、公募的激勵機制制約、對A股長期走勢的樂觀等因素促成這一波“公奔私”小高潮。

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不足兩月,就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奔私”。例如,興證全球基金原副總經理董承非加盟睿郡資產,寶盈基金前基金經理張小仁、招商基金前基金經理陳劍波均加入了私募行業,信誠基金原基金經理聶煒和中海基金原投資經理曾秀娟則聯手創業備案新私募。

另據了解,寶盈基金前權益投資部總經理肖肖、華安基金前投資部總監崔瑩也將大概率“奔私”,博時基金前基金經理葛晨或加入知名私募景林資產。

朝陽永續基金研究院研究總監、向日葵投資FOF研究總監尹田園分析,可能是去年的結構性牛市促成了年初的這波“公奔私”小高潮,而且這波浪潮還沒有結束。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基金分析師高云鵬直言,“公轉私”現象一直存在,而且每隔幾年就會掀起一波大潮。這與市場的周期有關,每波大潮都是伴隨著市場賺錢效應產生的,2007年~2008年、2014年~2015年及2021年以來,市場都經過了一輪上漲。

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私募基金研究員謝詩琦也指出,通常經歷過一輪大牛市,就會有一部分管理人“奔私”,一是積累了優秀的歷史業績以及穩定的客戶群體,二是看好未來權益類的大機會,三是公募由于歷史和體制的原因很難對人才有效激勵以及一些體制上的限制,“奔私”之后基金經理可以更好踐行自己的投資理念。

好買研究部副總監施丹鋒分析稱,經常有公募基金公司不遺余力打造業績領先的基金經理成為明星,這就給了基金經理“奔私”的底氣。與此同時,由于明星效應引發的大規模資金追捧,使得基金經理繼續保持既往超額收益水平的難度加大。

針對公募行業管理機制及激勵制度方面的限制,滬上一家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受制于公募基金行業的強監管、重相對排名、薪酬相對受限等因素,私募基金的高比例業績報酬提成、高激勵、輕排名和重絕對收益,對基金經理個人的誘惑力極強,尤其是明星基金經理,“名氣變現”的訴求強烈。

數據顯示,截至2月26日,今年以來有39位基金公司高管出現變更,涉及23家公司;有48位基金經理宣布離任,涉及39家公司。

好買研究員徐冬冬表示,國內資管行業蓬勃發展,是各類資管機構人才加速流動的關鍵原因。公募基金投研體系成熟,人才培養機制完備,基金經理接受了系統的培養和鍛煉,如果再具備良好的個人投資業績,必然是各類資管機構爭搶的“香餑餑”。這些人才的去留,有時可能并不完全取決于激勵機制。如果人才流動無法避免,公募基金可能更需要在人才梯隊的建設上下功夫,盡量保證產品平穩運行。

也有人士認為,人才是資管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公募基金應該進一步優化激勵機制,使其能更有效地反映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

“應對人才流失,基金業績和薪酬需要合理匹配,股權激勵運用得當也會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公募平臺也需要重視體系化搭建、研究的支持以及透明的晉升通道,幫助基金經理成長。”謝詩琦說。

也有人士認為,留住基金經理這類優秀人才除了在機制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公司的做事氛圍、企業文化等,應該打造適合公司發展的企業文化,才是留住核心人才、壯大發展基金公司的根基。

關鍵詞: 基金經理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