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正文

公募“有進有出”格局逐步形成:新人不斷“亮相” “老將”雙向流動 微動態

2023-03-16 08:39:16來源:上海證券報

新華財經上海3月16日電(記者梁銀妍公募行業人才“有進有出”的格局正加速形成,并逐漸與私募形成雙向流動生態。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公募基金經理人數持續增長,隊伍整體比較穩定,并呈現出“內循環”“凈流入”等特征,建議基金公司通過打造平臺化、團隊化的投研體系,完善績效管理和薪酬激勵體系等方式,提高基金經理從業穩定性,為投資者帶來長期穩定收益。

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引關注

近日,中銀證券白冰洋、泓德基金鄔傳雁、長城基金何以廣等基金經理離職引發關注。


(相關資料圖)

一位公募人士分析認為,近段時間基金經理離職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每年一季度向來有不少基金經理離職;另一方面,市場普遍認為今年A股市場值得期待,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在該階段開啟新的職業生涯,是比較有利的選擇。

數據顯示,盡管離職絕對數量有所增加,但公募基金經理離職率長期保持穩定。2018年至2022年,歷年離職人數分別為192人、206人、237人、299人、270人,離職率分別為10.82%、10.17%、10.59%、11.55%、9.42%。2022年,基金經理離職率明顯下降,降到9.5%以下,為近10年來首次降至10%以內。

公募人才流動呈現三大特征

與此同時,公募基金經理人數呈現逐年遞增趨勢,人員流向出現“內循環”“凈流入”等特征。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公募基金經理人數分別為2025人、2237人、2588人、2865人、3262人;截至3月14日,今年公募基金經理人數達到3370人,較2018年增長66.4%。

首先,“新面孔”不斷涌現,公募基金越來越重視投研內部人才梯隊建設。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新注冊基金經理人數分別為457人、406人、438人、604人、631人,其中來自機構內部投研梯隊及其他公募機構投研團隊的人數占比分別為61.49%、69.95%、53.42%、82.45%、59.43%。

其次,部分“奔私”基金經理回歸公募。比如,于洋“奔私”一年后重回富國基金; 徐彥離職正心谷,到大成基金擔任基金經理;投資“老將”朱紅裕加入招商基金并擔任首席研究官;韓會永回歸合煦智遠基金擔任副總經理;劉釗加入博時基金并擔任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副總監等。

業內人士表示,轉戰私募曾是公募基金經理職業轉型路徑之一。如今,越來越多私募人才回歸公募行業,加速形成了基金行業雙向流動的良好行業生態。

最后,公募基金對其他行業機構的“老將”“新人”吸引力提高。不少券商經濟學家和首席分析師紛紛轉行加入公募行業,如國海證券原首席經濟學家陳洪斌加入鵬揚基金等。

多舉措提高基金經理從業穩定性

業內人士認為,基金經理變動屬于正?,F象,但基金公司可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基金經理的從業穩定性,為投資者帶來長期穩定收益。一方面,打造平臺化、團隊化的投研體系,增強組合管理的專業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另一方面,堅持長期性、持續性的投資理念,不斷完善績效管理和薪酬激勵體系,將長期業績表現及合規風控水平等指標作為投研人員重點考核要求,強調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的穩定性。

一位基金業資深人士表示,公募投研體系建設更加注重平臺化、團隊化。具體而言,通過整合內外部資源、內部研究共享等措施,打造統一的投研平臺,為公司整體投研活動提供基礎;由風格相近或不同策略的投資人員組成投資團隊,依托投研大平臺,在遵守統一風控標準的前提下進行特色化、專業化發展,不斷做專做深;建立客觀、清晰、可預期的人才培養路徑,提升人才儲備“厚度”,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和傳承。

從績效考核等因素看,上述資深人士建議,注重考核長周期表現,設置投研專業能力等指標,同時考量合規風控、履行反洗錢職責、遵守職業道德及廉潔從業規定、防控內幕交易等方面表現;嚴格執行薪酬遞延制度、建立完善績效薪酬跟投機制、實施違規責任人員薪酬止付及追索扣回機制,注重短期激勵和長期激勵相結合,最終在投資者利益、員工和公司發展方面達成一致。

編輯:羅浩

關鍵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