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正文

天天速讀:10家小公募陷入虧損泥潭 做基金不如賣基金?

2023-05-22 07:41:25來源:證券時報

在激烈混戰格局下,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越發凸顯。有別于經常見諸新聞的頭部公募,有相當一部分小型公募,在默默承受著經營持續虧損的壓力。虧損背后,這些基金公司普遍存在著產品短缺、投資業績不佳等問題。

記者發現,有的公司近五年里未曾發過新基金,有公司嘗試發行光伏等熱門主題基金卻遭遇失敗。在這些困境下,小型基金公司在近年來的行業大發展中,越來越邊緣化,甚至遭到了股東“清倉式”拋售。

有公募人士對記者感慨,從現狀來看,公募基金并不一定是門好生意。雖然有牌照壁壘,但要長期可持續發展并不容易。相比之下,同為持牌經營的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在具有穩定業務資源前提下,可能更容易分得一杯羹。


(相關資料圖)

10家基金公司去年經營虧損

基金公司大多數為非上市公司,其經營數據主要源自(上市)股東披露的年度或半年度報告。近期剛披露完畢的2022年年報,成為觀察基金公司最新經營情況的絕佳窗口。

據統計,有數據的67家基金公司2022年總共實現凈利潤394.38億元。從利潤規模來看,一方面有17家頭部公募盈利超過10億元,它們的總利潤規模達到了306.64億元,占整體利潤的77.75%。但另一方面,則有10家基金公司出現經營虧損,總計虧損4.35億元。

整體而言,10家公募的虧損規模均為千萬元級別。其中,德邦基金虧損最多,為7369.03萬元;江信基金和九泰基金虧損均超過6000萬元,分別為6671.15萬元和6420.22萬元;富安達基金和紅塔紅土基金虧損均超過5000萬元。

從營業收入指標來看,上述10家基金公司中有8家公司去年收入不及1億元,其中瑞達基金收入更是只有47.03萬元,江信基金和國融基金收入也分別只有738.97萬元和642.66萬元。

但從股東背景來看,這些基金公司“出身”并不差。比如德邦基金、東?;?、紅塔紅土基金等公募均是券商系公司,南華基金和瑞達基金均是期貨系公司。其中,南華基金是國內首家期貨系公募,但從2016年成立至今連續7年虧損。而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有著雄厚外資背景的公司,從2003年3月成立算起該公司已有著20年發展歷史。

江信基金近幾年“一基未發”

從記者梳理來看,不少虧損基金公司背后,隱藏著產品稀少、投資業績不佳等問題。在這些問題的長期困擾下,基金公司在近年來這輪公募大發展中,變得越來越邊緣化。

以江信基金為例,該公司成立于2013年初,在成立之初的幾年里發行過若干只基金,管理規模在2017年達到40億元出頭。但在2017年之后,即便是在2020年和2021年這樣的“大年”里,江信基金也并沒有再發行過新基金。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江信基金管理規模為30.56億元,排在100名之外。

數據顯示,目前江信基金旗下一共有9只基金,其中有7只為固收類基金,另外兩只為靈活配置基金。以規模最大的混合債基江信添福A為例,該基金成立于2016年,截至目前規模為7.76億元左右,截至目前,成立以來的回報率勉強超過20%,今年以來回報率為1.46%,在662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481位。根據國盛金控發布的2022年年報,國盛金控持有江信基金30%股權,2022年是江信基金連續第三年凈利潤虧損,2020年、2021年、2022年虧損額分別為1034.72萬元、2115.89萬元、6671.15萬元。

再來看成立于2017年6月的國融基金,旗下雖有9只基金產品,但最新總規模卻只有6.01億元,其中有多只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其中,成立于2018年6月的國融融銀最新規模逾2億元,和成立時規模差不多,但成立至今虧損超40%。今年3月,國融基金旗下的國融光伏主題行業優選基金募集失敗,成為今年以來第二只發行失敗的新基金。

有股東選擇離場

從基金公司的背景來看,大多數是作為銀行、券商、保險等大股東全牌照布局的一部分而存在。但也有一部分重要股東將基金公司股份作為財務投資。

從經營規律上看,不同金融機構存在不一樣的盈利周期。從業內人士觀察來看,傳統的保險公司一般需要7年左右時間才能實現盈利,而基金公司盈利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時間。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各家公司盈利情況呈現出較大差異。比如南華基金成立7年以來連續虧損,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作為一家有20年發展歷史的公司依然出現虧損。

面對虧損的經營結果,一些基金公司的股東逐漸坐不住了。從記者跟蹤情況來看,有的基金公司股東選擇了堅持,如瑞達基金去年底獲得新增注冊資本7000萬元,注冊資本由1億元增加至1.7億元;國融基金分別于去年1月和6月兩次迎來資本金增加,從1.5億元增至1.7億元再增至2億元。兩輪增資后,國融證券對國融基金的持股比例從51%提升至53%。

但也有資本選擇離場。根據北京產權交易所網站近日消息,北京市華遠集團擬出售所持的30.2419%紅塔紅土基金股權。此次股權轉讓如果成功,北京市華遠集團將完全退出紅塔紅土基金。

紅塔紅土基金成立于2012年6月,由3家股東單位出資設立,其中紅塔證券出資比例為59.27%,北京市華遠集團出資比例為30.24%,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出資比例為10.49%。根據紅塔證券2022年年報,紅塔紅土基金實現營業收入3665.98萬元,凈利潤為虧損5039.60萬元,為2016年以來首次經營虧損。截至2022年末,紅塔紅土基金總資產8.56億元,凈資產6.07億元。

做基金不如賣基金?

對于這些小型公募經營慘淡的現狀,有公募市場人士對記者感慨:“在基金分工鏈中,基金公司不一定是門好生意。雖然有牌照壁壘,但要活下來并長期可持續發展并不容易。相比之下,同為持牌經營的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可能更容易分得一杯羹。”

上述公募市場人士對記者進一步分析,當前基金銷售領域競爭雖然也相當激烈,“馬太效應”甚至會比公募基金更為明顯。但從經營模式上看,第三方基金銷售(主業為基金代銷的持牌機構,而非銀行、保險、券商等機構)卻會比基金公司省了很多功夫。“基金公司的經營發展,除了牌照資格,還要養一批基金經理且需給時間做出成績,然后才有可能打開局面。即便如此,也依然要在起伏不定的市場行情中面對著很多不確定性。”該公募市場人士說。

該公募市場人士認為,相比之下,基金代銷的經營模式則簡單很多,既不需要像基金公司那樣需要高端的辦公場地,也不存在支付給基金經理,尤其是知名基金經理的高薪資成本,業績不穩定等不確定性也小很多?;鸫N只要有業務就能獲得確定的經營收入。如果具備核心業務資源,在當前情況下獲得第三方代銷牌照也并不算難。

編輯:翟卓

關鍵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