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新能源車滲透率接近3成 但增速明顯減緩

2023-05-23 13:20:06來源:網通社

根據最新一期新車上險量數據顯示,今年國內乘用車市場4月銷售161萬輛新車,全年累計銷售588萬輛,基本與去年同期表現持平(同比下降0.3%)。其中,新能源車1-4月銷量同比增加35.1%,燃油車1-4月銷量同比下降10.1%。

參照過去幾年同期表現,除了2020年受疫情嚴重影響外,2018年-2022年,新能源車同比增長幅度均超過1倍以上。而燃油車在2020年跌幅最為嚴重,同比下降-31%。

今年不盡如人意的汽車消費狀態,其實早在2月份就已呈現出明顯跡象,只不過當時不少報道將其歸咎于1月份的春節因素。現在回顧這一情況,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對于相關問題的分析,可參閱《1月新車銷量“出師不利” 春節假期是罪魁禍首?》


(資料圖片)

目前市場所呈現的狀況是,新能源車向上突破的后勁不足,燃油車下跌的態勢有所減緩,那么這種狀態是否會持續?筆者認為今年的兩個時間點需要特別留意,一是今年6月,另一個則是今年的9月。

6月將是全年的“期中考試”,它的表現會大體預示全年的走勢和動態。而9月份則是汽車市場傳統的銷售黃金期,倘若在這個節點依舊沒有明顯的上升,那么今年整體銷量表現也就基本定型,不會有太大的波瀾了。

整理從2017年至今歷年同期(1月-4月)的新車銷量數據,除了個別品牌因銷量嚴重下滑導致的排名變化外,整體占據品牌銷量TOP10的,依舊是傳統造車企業。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品牌排行榜前十名的銷量之和占據了整個市場同期銷量的半壁江山。(具體數據如下:2017年占比51.6%,2018年占比53.1%,2019年占比56.9%,2020年占比58.9%,2021年占比58.8%,2022年占比56.7%,2023年占比58.6%;)

在整體經濟環境并不理想的當下,期待廣大消費者能夠延續此前的消費習慣,并不現實。盡管亟待釋放的消費需求依舊存在,但寄希望通過以往的方式進行市場刺激,現在看來收效遠沒有達到預期。

據筆者觀察,造成目前汽車消費市場疲軟的原因是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的,整體經濟增長放緩、居民收入不確定性的增加、消費需求的轉移是關鍵的幾個因素。根據中經數據提供的信息顯示,2017年至今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比趨勢,在近兩年增速有所減緩。以2017年至今公布的歷年第一季度數據為例,2017年Q1為8.5%、2018年Q1為8.8%、2019年Q1為8.7%,2020年Q1為0.8%、2021年Q1為13.7%,2022年Q1為6.3%,今年Q1為5.1%。在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這一數據上,今年是除2020年之外,增幅最低的。

考慮到新能源車的推陳出新速度的提升,讓持幣待購的消費者覺得之后買的產品,肯定會比當下購置產品要劃算。這就造成了,消費者越不買車,廠家越著急,產品內卷化越嚴重,消費者購買的意愿就越低。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因此,解決汽車消費低迷要將真實的消費需求激活釋放出來,由此才能恢復消費者的信心。筆者認為,現在是釋放重點市場消費需求的關鍵點,是考慮取消“限購限行”的最佳時間段,這個歷史遺留問題越早解決,后續的效果會越早呈現。畢竟激發市場活力的最佳方式就是盡早恢復應有的“自身免疫力”。

近期我們也看到,為了促進整體汽車市場消費的釋放,主管部門已從政策層面、營商環境層面給予了更優的扶植力度,同時近期國家還出臺了新能源車下鄉的政策以及快速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為更廣闊的消費擴大了規模和層級。

此外,汽車生產一方也要時刻保持清醒,現階段人氣較高的品牌和車型,并非高枕無憂。在產品進入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既考驗著每個企業對行業發展的預判準確度,還要求各家要盡可能的少犯錯或者不犯錯,才能有機會領到進入智能電動化賽事下半場的入場券。

(圖/文網通社霍弘偉)

關鍵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