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消費 > 社會 > 正文

“水韻江蘇”,怎樣確認水資源“家底”?

2024-09-12 13:17:02來源:中新網

襟江帶海,擁湖枕河。江蘇地處長江、淮河流域下游,境內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域面積占比居全國首位。

水資源是重要戰略性資源,然而,以往水資源調查往往側重于滿足開發利用需要,存在地表與地下分離、數量與質量脫節、成果與國土空間結合不緊密等情況。因此,盡快摸清我省水資源“家底”,已成為推動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全面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近日,省自然資源廳專題調度加快推進全省水資源基礎調查工作,記者跟隨調查團隊實地探訪。

水資源“家底”怎么“摸”

一個地區的水情、水資源“家底”如何,能決定該地域經濟的發展方向及產業布局,即“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

宿遷市洋河新區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作為全國知名的綿柔型白酒產業示范區,其對優質地下水資源依賴性極高。

8月29日,記者來到洋河酒廠。在釀造二區的地下水取水口,工作人員對取水口進行監測。洋河股份洋河基地副總經理時曉透露,洋河酒廠每年地下水總取水量約為65萬噸,像這樣的取水口基地共有16眼,都需要基于地下水資源調查科學支撐劃定酒產區地下水集中開采區和補給區。

“我們擁有名優窖池7萬多口,年原酒產能超過16萬噸,年成品產能超21萬噸。摸清洋河新區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家底,能夠助力水資源精細化管理,真正實現‘以水定產’。”時曉說。

記者了解到,省自然資源廳以洋河新區為試點突破,探索由傳統地下水資源“數量、質量”調查拓展到“空間、數量、質量、生態”四位一體調查的路徑方法。試點成果有力支撐了《宿遷市地下水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在此基礎上江蘇全國率先編制出臺《江蘇省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指南》,為全省乃至全國工作開展提供參考借鑒。

除了地下水,對地表水的調查同樣重要。8月30日,記者來到駱馬湖調查點,省級專班地表水組成員、省測繪工程院基準與海洋中心副主任劉為東正在指揮工作人員使用先進的無人機、無人船等調查設備進行數據校核更新。

在現場,劉為東向記者展示了駱馬湖最新水陸一體三維模型:中部、南部等呈均勻的淺藍色,說明這里水底地形平緩,生態基底恢復良好;西北部過去是采砂區,水底地形“支離破碎”,因此呈斑駁的深藍色。通過調查建立實時儲存量計算模型,可以精準調控駱馬湖及周邊區域水資源。

“除了湖泊水底地形測量,把河流、湖泊、水庫、坑塘一體納入調查,重在摸清地表水體的空間分布、數量、質量和年度變化情況,全面摸清家底、準確掌握變化。”劉為東表示,我省水網密布,水資源調查時間緊、任務重,需要最大限度發揮已有成果價值,避免重復投入,同時精準識別并更新變化數據。目前省內“七大湖”外業檢核基本完畢,全省湖泊水儲存量調查工作已完成85%。

調查要筑牢“數智”基底

一直以來,我省對水資源重視程度不可謂不深。原國土部門長期對地下水進行監測,早在2015年我省就已完成主要湖泊的水下地形測量工作;2018年機構改革以來,省自然資源廳持續探索構建地表、地下水資源統一調查監測體系和方法路徑;2024年全國部署水資源基礎調查工作,我省全面開展陸域范圍內包括淡水和咸水、地表和地下水所有水體在內的資源量和儲存量調查……

只有把水資源家底調查清楚,才能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調配生態生活生產用水。省自然資源廳調查監測處處長杜國慶表示,水資源基礎調查內容豐富、技術手段多樣、成果形式各異,數據融合、整合的需求更迫切,這就要求必須加快提升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字化水平。

過去,因缺乏對水域空間、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關系等方面的清晰刻畫,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保護方式較為單一;如今,立足新技術、新方法推動水資源調查和應用轉型,“數字化”成為重大“亮點”——

我省綜合運用“天—空—地—水”相協同的調查模式,明晰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豐枯水期的水面邊界與水儲存量;率先提出構建一套城鄉統籌、水陸一體的地表水三維模型,通過提供全面、精確的地理信息,在夯實“一張底板”、支撐流域數字孿生建設、優化城市治理以及促進資源環境合理利用和保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依托地下水資源智慧平臺統籌全省地下水資源量和儲存量的計算和分割,推進在線評價全省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及可更新能力;此外,我省首次以國土“三調”為底板,推動水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建設,致力于形成地上、地下一體的水資源“一套數據”,對水資源進行“時態—空間—數量—質量—生態”五位一體管理。

“我省正按數字化轉型發展要求,以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建設為抓手,全面提升水資源基礎調查數字化與智慧服務能力。”杜國慶說。

因“水”制宜擊破調查“堵點”

水資源基礎調查是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跨專業的工作組織如何統籌、調查成果如何支撐保障重大發展戰略?這些成為水資源調查工作必須打通的“中梗阻”。

我省地表水網密布、水流平緩、水深較淺、水況復雜,對部分水域監測難度較大;此外,水資源調查是一項涉及多專業的綜合性工作,地表水、地下水兩類水體調查原理、技術方法和實施路徑都不相同,亟需各方面人才力量支撐。據統計,全省總計投入逾百家作業單位同時參與調查,技術標準的統一和成果的協調一致殊為關鍵。

針對這兩大“堵點”,我省探索出相應的對策——

“調查人員因地制宜,發揮多種測量方式和技術交叉互補作用。”劉為東以我省坑塘、水網、湖泊群等復雜區域舉例,除引入無人機搭載新型探測裝備外,團隊還創新性結合以往應用于海洋的水深遙感反演技術,解決了干擾因素多、類型多樣、水深分布不規律等問題,建立一套只需實測約2.5%的樣本即可推演100多萬個坑塘水深的技術方法,“這套方法同樣適用于小型湖泊、水庫等小微水體,總計節約調查經費90%以上。”

針對標準統一的難點,我省建立省市縣三級協同的工作模式和“四統一”工作機制。杜國慶介紹,通過組建跨部門省級工作專班和技術支撐組,集中優勢攻堅調查技術方法路徑,出臺一系列技術標準;開展3次面向1800余人次的技術培訓,建立700余人技術交流群實時在線答疑;廣泛組織現場交流觀摩手把手教學,組織省市縣三級核查隊伍等有力舉措,確保如期、保質形成全省統一成果。

調查成果關鍵在于應用,摸清家底是基礎,結合重大發展戰略深化分析評價應用效能是關鍵。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陳小卉表示,自然資源系統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精神,加快形成全省水資源基礎調查系列專題和綜合評價成果。

記者 姚政宇 林杉 通訊員 郭昌達

關鍵詞: 坑塘 水網 湖泊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