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基金墜落,首創證券背鍋?近年資產規模、利潤縮水,旗下債基業績墊底
年末時分,公募基金年度成績單即將出爐,中郵睿利增強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下稱“中郵睿利增強”)或成今年墊底債基。數據顯示,截至12月27日基金凈值清算后,中郵睿利增強非年化年內回報為-70.40%,凈值僅0.28。
(相關資料圖)
中郵睿利增強是中郵創業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郵基金”)旗下的混合型債券基金。中郵睿利增強8月6日公告稱,自8月5日起暫停贖回、暫停估值。12月21日,該基金公告恢復基金估值,并將基金凈值自0.93斷崖式下調至0.279,凈值直接打三折。12月27日,中郵睿利增強更新的招募說明書稱,當特定資產占前一估值日基金資產凈值50%以上,經與基金托管人協商確認后,基金管理人應當暫停估值。
中郵基金成立于2006年,首創證券(601136)(601136.SH)持股46.37%,中國郵政集團、三井住友銀行分別為第二大股東和第三大股東,分別持股28.61%和23.68%。
中郵基金現任董事長及總經理均來自首創證券。總經理張志名同時擔任中郵基金權益投資決策委員會及固定收益投資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志名是資深固收行業從業人員。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2020年6月11日,張志名被證監會處以罰單,被限制領取2019年績效獎金等基本工資以外報酬的權利,已領取部分應退回公司,首創證券也被暫停債券自營業務3個月。
12月28日,時代周報記者聯系中郵基金,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債基不扛跌?
2022年,素以低回撤、穩健著稱的債券基金表現不佳。
自2022年11月上旬以來,市場利率急速上漲導致債券價格下跌,踩雷暴雷債券的基金產品頻頻出現,債券基金開啟一輪集體調整。數據顯示,截至12月26日基金凈值清算后,今年共有148只債券基金(份額未合并計算)跌幅超過10%(非年化回報),中郵睿利增強排名墊底,非年化年內回報為-70.40%。
中郵睿利增強恢復基金估值后發布的更新版招募說明中介紹到,中郵睿利增強是一只債券型基金,屬于證券投資基金中的較低風險品種,其預期風險與預期收益高于貨幣市場基金,低于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但從回報表現來看,這只債基跌幅超過年內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排名末位產品。
時代周報記者查閱中郵睿利增強最新公布的基金組合業績報告發現,2022年7月1日至9月30日,中郵睿利增強跌幅高達46.95%,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為-1.25%,該產品跑輸業績基準45.7%,對于一只債基來說,回撤幅度驚人。
從基金底層資產配置來看,中郵睿利增強的固定收益投資為344.16萬元,占基金總資產的比例為95.05%;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合計17.9萬元,占基金總資產的比例為4.94%。
數據來源:中郵睿利增強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招募說明書(更新)
中郵睿利增強大幅下跌的原因或與踩雷公司債“17洛娃科技 CP001”有關。中郵睿利增強2022年中期報告顯示,該產品持有10萬張17洛娃科技CP001,公允價值為496.8萬元,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為73.42%。而該基金2022三季報顯示,該產品持有的10萬張17洛娃科技CP001公允價值僅為183萬元,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為50.95%,該重倉債券公允價值下跌幅度同基金凈值差距不大,幾乎打了三折。
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22年8月12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就已發布公告,裁定終止洛娃科技實業集團有限公司重整程序并宣告破產。中郵睿利增強8月6日發布暫停贖回并暫停估值的公告時,就已提示該產品投資持倉債券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截至2022年9月30日,該基金產品規模僅400萬元,較6月30日的700萬元規模縮水近半。
中郵睿利增強的基金經理為閆宜乘,經濟學碩士,曾任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營業部對公客戶經理、中信建投(601066)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資金運營部高級經理。他于2021年9月22日開始管理中郵睿利增強,除該產品外,閆宜乘同時管理的基金產品高達9只。據天天基金數據,閆宜乘現任管理規模高達132.7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個債券型基金經理,其管理的10只產品中,還有兩只是混合型靈活配置基金,分別是中郵景泰靈活配置混合A和中郵多策略靈活配置混合,截至2022年三季度,兩只產品規模分別為2.09億元、0.01億元;期末凈資產較上期分別減少20.59%及11.34%。
明星基金經理接連翻車
中郵基金也有高光時刻,一度以“成長股大廠”業內聞名。
2013年,中郵基金旗下基金中郵戰略新興產業以80.38%回報率奪冠。同期,同類型基金的平均漲幅僅為12.73%。當時,中郵基金擁有任澤松、鄧立新、許進財等明星基金經理,三人并稱“中郵三劍客”。其中,管理中郵戰略新興產業產品的基金經理任澤松更是2013-2015年那輪大牛市中的高光人物。
當時,中郵基金為明星基金經理們配足資源。2014年10月,中郵基金為任澤松成立投資工作室,并配備2名基金經理、2名研究員。2015年,任澤松管理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重倉現已退市的樂視網。當時,樂視網股價高歌猛進,中郵戰略新興產業當年的業績回報高達106.41%,可謂驚人。
2015年,中郵基金管理規模創歷史新高。但此后不久,任澤松管理的基金便接連踩雷,包括爾康制藥(300267)(300267.SZ)、宣亞國際(300612)(300612.SZ)以及早已退市的樂視網等。
遭遇滑鐵盧,任澤松在2018年黯然離開中郵基金,轉戰私募。讓中郵基金更為尷尬的是,任澤松離職后,明星基金經理許進財也于2018年10月離開了中郵基金。
另一位明星基金經理鄧立新的命運更為坎坷。鄧立新曾升至中郵基金投資副總監的職位,不過在2017年深陷“老鼠倉”泥潭。2019年11月5日,葫蘆島市中院開庭信息顯示,鄧立新自2009年3月至案發前止,單獨或伙同孫某鴻、王某一起操縱上海、北京兩地的12個股票賬戶,先于、同期或稍晚于中郵旗下的兩只基金買賣相同股票,涉及成交金額34.7億元,非法獲利5507萬元。
這也不是中郵基金首次牽涉“老鼠倉”事件。2015年10月29日,山東省青島市中院一審判決認定,中郵基金基金經理厲建超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依法判處厲建超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并處罰金1700萬元。
此外,廣發基金明星基金經理劉格菘也就職于中郵基金,但僅僅停留一年,也悄然離開。2013年,劉格菘加入中郵基金,與鄧立新共同管理中郵核心成長混合,任期2013年8月23日至2014年8月31日。在劉格崧任期期間,該基金回報為16.02%。一年后,劉格崧轉戰融通基金,擔任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基金經理;2017年,劉格崧加入廣發基金,并任職至今。
劉格崧離任后,中郵核心成長混合開始頻繁更換基金經理,產品規模也一路下滑。數據顯示,自2014年至今,中郵核心成長混合已變更了14位基金經理;產品規模也由2007年的481.74億元下滑至37.6億元(截至2022年9月30日)。
眾多人才流失,也讓中郵基金的品牌備受質疑,中郵基金或再無能力者開拓新局面。據悉,“中郵三劍客”離開后,接替他們的僅有3年研究員經驗的基金經理楊歡。
“首創人”撐得起中郵基金?
峰頂墮落,中郵基金業績也再難突圍。
據數據,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郵基金旗下共有57只產品,其期末凈資產為579.90億元,位列行業第74位,處行業中下游位置,尚不及2015年四季度789.30億元的管理規模。
經營不振,中郵基金曾經歷一輪密集人事變動。2020年9月,中郵基金公告稱,董事長曹均因個人原因離任。曹均離任后,中郵基金任命首創證券副總經理張志名代任董事長。
三個月后,畢勁松上任中郵基金董事長。畢勁松是2007年就已加入首創證券的“老首創人”,2011年開始擔任首創證券總經理一職。2021年5月,中郵基金公告,總經理孔軍任職屆滿離任,張志名接任。
張志名也曾在首創證券工作多年,2008年畢業后即加入首創證券,2018年已升任首創證券副總經理,是首創證券最年輕的高管。掌舵中郵基金后,張志名曾對外闡述發展思路。他認為,中郵基金的固收業務相對薄弱,因自身在債市有十余年積淀,意將此作為短期發力點和規模增長點,包括優化和完善貨幣基金、中短債基、1-5年期的政金指數債基、主動債基、“固收+”等產品線。
債券已成中郵證券最主要的業務之一。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郵基金底層資產中,債券占比最高,達82.8%,市值476.77億元;股票占比為27.02%,市值155.62億元。兩位首創上任后,也未能扭轉中郵基金的頹勢。數據顯示,自2016年凈利潤達3.35億元峰值后,中郵基金盈利便一路下滑。直至2021年,中郵基金的凈利潤僅剩0.98億元,較2020年的1.28億元仍下滑不少。
不過,中郵基金的客戶管理費用逐年上漲趨勢明顯。數據顯示,2021年,中郵基金客戶維護費用為1.25億元,占管理費比例為29.09%,僅略低于2020年30.69%的最高值。
中郵基金重整旗鼓或仍需時日。在首創證券老將的掌舵下,中郵基金的資產質量及管理水平是否能提升,還有待檢驗。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中郵基金墜落,首創證券背鍋?近年資產規模2022-12-31
- 苑東生物堅持高比例研發投入和差異化立項構2022-12-31
- 快看:麥趣爾“八連板”遭問詢是否涉嫌內幕2022-12-30
- 訊息:中國太保投資6億元參與設立長三角二2022-12-30
- 全球觀熱點:深交所就發布《創業板企業發行2022-12-30
- 環球微資訊!上汽集團:預計到2025年公司新2022-12-30
- 【環球聚看點】2022年港股收官 恒生指數收2022-12-30
- 環球速讀:上投摩根基金杜猛展望2023年:新2022-12-30
- 國家電投蘇州“綜合智慧零碳電廠”啟動試運2022-12-30
- 【環球聚看點】聯海資產:預計2023年中國經2022-12-30
- 【時快訊】【金融街發布】證監會:符合條件2022-12-30
- 上交所:禁止房地產和主要從事金融、投資類2022-12-30
- 熱點在線丨港股2022年收官:恒指累計跌15.42022-12-30
- 每日熱門:澳亞集團港股首日跌0.47% 募1億2022-12-30
- 世界新資訊:港股2022年收官 恒生指數全年2022-12-30
- 天天觀熱點:一圖看懂港股2022年大事記:騰2022-12-30
- 喜訊!金奧博榮列2022年廣東省制造業企業502022-12-30
- 全球快看:巨量重跌后 港股“困境反轉”迎2022-12-30
- 魅族官宣:「魅友大會」將加入到了魅友文化2022-12-30
- 5999元起!OPPO Find N2 Flip開售,首銷2022-12-30
- 【環球財經】新加坡股市交投較淡靜 海指302022-12-30
- 當前觀察:【財經分析】2022年新能源汽車:2022-12-30
- 全球觀察:Q1面板價格再度面臨下行風險!行2022-12-30
- 賣地少收9000億 對樓市有哪些影響?丨財訊60s2022-12-30
- 當前熱門:央行: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2022-12-30
- 全球熱訊:甘肅電投酒匯公司:高臺鹽池灘1002022-12-30
- 環球通訊!地產“折疊”時代:有人融資暖流2022-12-30
- 環球訊息:北交所發布股份減持監管指引 進2022-12-30
- 全球新資訊:北交所發布紀律處分實施標準 2022-12-30
- 環球熱議:北交所、全國股轉公司發布2023年2022-12-30
精彩推薦
- 【環球聚看點】2022年港股收官 恒生指...
- 熱點在線丨港股2022年收官:恒指累計跌1...
- 每日熱門:澳亞集團港股首日跌0.47% 募...
- 世界新資訊:港股2022年收官 恒生指數...
- 天天觀熱點:一圖看懂港股2022年大事記...
- 全球快看:巨量重跌后 港股“困境反轉...
- 賣地少收9000億 對樓市有哪些影響?丨財訊60s
- 當前熱門:央行: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
- 環球通訊!地產“折疊”時代:有人融資暖...
- “證大系”案一審宣判 “上海灘大佬”...
- 世界熱頭條丨成都:父母投靠成年子女入戶...
- 天天簡訊:正榮地產全年累計完成4萬余套...
- 環球熱門:長沙全年4輪集中供地共計攬金4...
- 被申請破產的國美電器稱債權尚未確認,遭...
- 實時:潤華服務每股發售價2港元,預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