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擴產晶硅電池 技術路線之爭尚未到來
由于電池技術路線的不確定以及利潤遭到上游擠壓等因素影響,2021年,光伏電池擴產出現低谷。然而,這一情況正在發生變化,4月1日,電池龍頭通威股份(600438)宣布將投資建設年產32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總投資預計120億元。
具體來看,通威股份旗下通威太陽能擬與四川天府新區眉山管委會簽署《投資協議》,在眉山天府新區青龍街道投資建設32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項目分兩期實施,其中一期16GW電池項目投資約60億元,力爭于明年12月底前投產,二期16GW電池項目將擇機啟動。
上市公司紛紛擴大電池產能
記者注意到,在拋出最新投資方案之際,通威股份于不久前剛剛完成了120億元的可轉債發行,不過,本次可轉債募投項目主要集中于硅料和硅片,與電池關聯并不大。2020年初,通威股份曾發布一份2020-2023年業務發展規劃,其中關于光伏電池的安排顯示,2021年產能目標是40-60GW、2022年目標是60-80GW、2023年目標是80-100GW。
值得一提的是,上個月,隆基、晶科、晶澳等廠商紛紛公布了產能擴充計劃,多數涉及電池環節。其中,隆基計劃擴產30GW電池產能,晶澳計劃擴產不低于10GW電池。與這些廠商的垂直一體化布局不同,通威是專業布局電池環節的廠商,尚未搭建起垂直整合產業鏈。
根據PV InfoLink的數據,去年下半年,垂直整合廠家都有新的電池片產線持續上線、自給率持續提升,專業電池片廠家市占率逐漸被瓜分,增長幅度開始縮減。具體而言,前五大專業電池廠在2020年的出貨年增率達到81%,而2021年出貨年增率則縮減至36%。
事實上,在隆基公布上述擴產計劃時,市場就普遍認為,隆基此舉是在補齊自身電池短板,因為隆基過去一直都是硅片、組件產能高于電池產能。那么,在一體化廠商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像通威這樣的專業化廠商是否仍有空間,此番擴產又是否有足夠的需求支撐?
對于這一疑問,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觀察:一是從確定性的趨勢來看,未來光伏需求一定會增加,而且增速非常快,市場蛋糕在變大;二是即便一體化廠商在擴充電池產能,但目前來看,一體化廠商的電池、組件產能沒有一家是按照1:1比例來配置的,最高為0.8:1,因此,留給專業化電池廠商的空間還很大;三是市場上繼續有新進入者要做組件,而這些企業沒有電池產能,例如雙良節能以及中環股份旗下的環晟光伏等。
從PV InfoLink的觀點來看,今年,專業電池片廠家生存空間仍是持續消弭,垂直整合廠家可借由自身電池片產能壓制電池端的利潤。該機構預計,部分專業電池片廠家除了研究高端差異化的產品外,拓展上下游供應鏈、或聯盟合作的情況將持續增多。
電池技術成必爭之地
通威股份近日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雖然公司凈利潤增速明顯,但從公司披露的原因來看,主要還是受益于硅料業務同比量價齊升,并未談及電池業務情況。
去年,由于光伏上游價格飆漲,電池環節利潤受到擠壓,另外一家電池龍頭愛旭股份日子也不好過。今年一季度,硅料價格維持高位,光伏電池環節的窘境很可能延續了去年的態勢。正如前述,由于去年光伏電池處在技術變遷的十字路口,行業內的擴產步伐有所放緩。作為電池龍頭,通威此番擴產的另一個焦點是公司將采取何種技術路線。
公告中,通威并未明確這一問題,僅表示公司已在 HJT、TOPCon 等新型電池技術領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并取得領先的研發成果。未來,公司將適時導入新型電池技術規模化量產,進一步推進大尺寸、薄片化發展趨勢,提高新技術產品的綜合性價比。
的確,電池技術已經成了當下光伏行業的必爭之地。不久前,因晶科TOPCon電池、組件不及預期一度引發市場焦慮,另外,隆基3月底官宣了無銦HJT電池,阿特斯則表態稱年內HJT將取得里程碑式技術進步。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有一項預測數據,2022年,N型電池(HJT、TOPCon)占比有望從3%提升至13.4%,TOPCon電池2022年底產能有望超過35GW、HJT有望超過13GW。此外,邁為股份的預測顯示,今年HJT擴產計劃會在20GW-30GW的規模。這樣的規模看似不小,但實際上反映出行業參與者仍處在探索階段。一家電池廠商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規模平攤到眾多行業龍頭身上,只要每家做出1-2GW的試驗產線就可以達到預測的擴產規模,言下之意,行業遠沒有進入選定下一代電池技術并實施大規模擴產的階段。
需要注意的一個情況是,光伏電池的擴產周期在6-9個月,而通威股份本次投資的一期項目投產時間為明年12月底前,這就意味著還有大把的時間留給公司做決策,以確定究竟大規模擴產哪種技術的電池。至于哪種電池技術能在行業里脫穎而出,還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 通威股份擴產晶硅電池 技術路線之爭尚未到2022-04-02
- 百聯股份門店連夜籌備應對采購高峰2022-04-02
- 雪天鹽業召開BI二期和生產企業數據可視化項2022-04-02
- 【輿情風險】中國中鐵全資子公司成被執行人2022-04-02
- 【公司前線】海航控股關聯公司法定代表人變2022-04-02
- 2178萬!廣聯達成功中標成都新津CIM平臺規2022-04-02
- 美元霸主地位受挑戰,人民幣在崛起2022-04-02
- Mysteel早讀:62%鐵礦石指數接近160美元,2022-04-02
- 上海疫情處于快速上升期,新疆、安徽均現礦2022-04-02
- 中指院發布2022百強企業研究報告:百強企業2022-04-02
- 【環球財經】金融時報100指數4月1日上漲0.32022-04-02
- A股首季新增85家公司 專家:優股優價空間2022-04-02
- 北交所:加大市場開發力度 擴大項目申報和2022-04-02
- 北交所夯實企業高質量基礎 年內5家“小巨2022-04-02
- 【輿情風險】中國中鐵全資子公司成被執行人2022-04-02
- 【輿情風險】眾信旅游關聯公司成被執行人 2022-04-02
- 【輿情風險】海源復材關聯公司成被執行人 2022-04-02
- 【輿情風險】中國建筑全資子公司成被執行人2022-04-02
- 盛新鋰能 產銷大增助推業績放量2022-04-02
- 美元霸主地位受挑戰,人民幣在崛起2022-04-02
- 獨董多次質疑年報真實性未果申請離職 萊寶2022-04-02
- 內部人暗度陳倉 宋都股份被上交所啟動紀律2022-04-02
- 獨董多次質疑年報真實性未果申請離職 萊寶2022-04-02
- 南網能源董事長秦華: 致力成為世界一流綜2022-04-02
- 新華聯重要IP產品亮相北京冬奧會2022-04-02
- 萬科旗下萬物云沖刺港股IPO 物管巨頭之爭2022-04-02
- 4月3000億元流動性缺口待補,貨幣政策操作2022-04-02
- 中油資本:高管發生人事變動2022-04-02
- 紫晶存儲:李小偉離任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2022-04-02
- 今年首份一季報亮相 中環環保凈利同比增41%2022-04-02
精彩推薦
- 美元霸主地位受挑戰,人民幣在崛起
- Mysteel早讀:62%鐵礦石指數接近160美元...
- 上海疫情處于快速上升期,新疆、安徽均...
- 美元霸主地位受挑戰,人民幣在崛起
- 萬科旗下萬物云沖刺港股IPO 物管巨頭之...
- 4月3000億元流動性缺口待補,貨幣政策操...
- 3月東盟國家制造業PMI降至6個月低點
- 3月東盟國家制造業PMI降至6個月低點
- 央行:3月對金融機構開展中期借貸便利操...
- 中海發行全國規模最大綠色(碳中和)CMBS,...
- 地一線| 成都土拍第二日攬金192億,流拍1宗地
- 千億央企臨時停牌僅因萬元交易額 市場...
- 誰能想到?3月跌得最慘的貨幣不是盧布,...
- 做“智能建造”先鋒,碧桂園變革建筑業減...
- 金融街:10.8億出售北京金融街麗思卡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