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正文

中外專家指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阻礙全球經濟復蘇

2024-11-03 08:30:37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海口11月2日電 (記者 王子謙)“以‘產能過剩’為借口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不僅阻礙全球經濟復蘇,也拖累全球新興產業發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2日在第90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如是說。

今年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別有用心地大肆渲染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當天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辦的第90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這一論調遭到中外專家的共同駁斥。

遲福林援引相關數據指出,2023年,德國汽車出口量在其汽車生產總量中所占的比重達到80%,美國達到70%,日本達到66%,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僅為12.5%。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是2023年中國產量的近5倍,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是2023年中國產量的5倍多。

“中國主動推進產業轉型與市場開放,不僅不會帶來‘產能過剩’,反而將推動各國技術合作與進步,帶來更大的產業合作空間。”遲福林說。

論壇上,馬來西亞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會長翁詩杰也認為,從“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字里行間,隱藏的信息顯而易見——面對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歐洲汽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岌岌可危。

“西方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擔憂,標志著針對中國新一波的負面虛假信息宣傳。”翁詩杰說,所謂的“產能過剩”指控令人費解又震驚,這不符合現代經濟學的一般理解,違反了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的分工概念。

翁詩杰指出,幾個世紀以來,各國一直在出口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相對劣勢的產品,從而通過國際貿易最大限度地提高整體生產和消費效率。在西方倡導的世界經濟視角下,將中國綠色創新產品貼上“產能過剩”的標簽加征關稅,顯然具有保護主義的性質。

“中國出口的產品由綠色創新驅動,不可能是綠色技術過剩,因為世界需要這種技術。”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托斯登·耶里尼克也對“中國產能過剩”不以為然。他說,由于綠色科技產品被許多國家視為未來的增長潛力和繁榮之源,所以容易出現一些貿易摩擦,“我認為唯一的辦法是通過對話,達到利益的重新平衡”。(完)

關鍵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