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正文

武漢團隊研制新型材料 可高效去除水中微塑料

2024-12-05 11:46:2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武漢12月5日電 (記者 馬芙蓉)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鄧紅兵帶領團隊,研制一種新型全生物質纖維海綿。結果顯示,該材料在灌溉水、湖水、海水、池塘水四種水體中的5次循環去除微塑料率均高于95%。相關成果于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科學進展》。

微塑料一般指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廣泛存在于海洋、淡水、飲用水和空氣中,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構成潛在威脅。

鄧紅兵近6年來持續開展微塑料去除研究。前期,團隊發現將廢棄小龍蝦殼通過酸堿處理,可以獲得甲殼素纖維骨架材料,不僅能夠有效捕獲微塑料,且不會對水體產生二次污染。據此,團隊深入攻關,構建了一種純甲殼素海綿,對微塑料展現出良好的吸附能力。

鄧紅兵(左三)和團隊開展科學實驗。(武漢大學供圖)

如何更進一步提升微塑料去除能力?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團隊進一步引入棉纖維素,構建了甲殼素納米纖維網絡和棉花來源的纖維素微纖維互穿的多級纖維框架結構,并研制出一種新型全生物質纖維海綿。

鄧紅兵介紹,該材料可以通過物理攔截、靜電吸引和多種分子間相互作用等方式去除微塑料,且在無機顆粒、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和微生物等環境因素影響下,仍可保持穩定吸附性。未來,可廣泛應用于凈水器濾芯、大規模自來水純凈裝置、污水處理廠等場景。

“我們認為大量制作這種海綿的可行性很高,因為除了原料簡單外,材料制作所需的儀器,如冷凍干燥機和機械攪拌器也是常見的。”論文第一作者、武漢大學博士后吳洋介紹,團隊實驗室現在每周大約可以生產1平方米的海綿。

鄧紅兵指出,微塑料具有顆粒小、比表面積大等特點,使其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重金屬和抗生素等有較強的吸附富集能力,從而成為污染物的載體。下一步,團隊將針對微塑料復合污染物的去除開展重點研究。(完)

關鍵詞:

責任編輯:孫知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太平洋財富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如有問題,請聯系我們!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 網站統計
 

太平洋財富主辦 版權所有:太平洋財富網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Copyright© 2012-2020 太平洋財富網(www.yuyo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經過本站允許 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業務QQ:3 31 986 683